黄河流域城市化进程中古代都城考古与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探索-简介加结项评审结果
发布日期:2024-04-03

1712124696224324.jpg

1712124696129762.jpg

1、 项目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简介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战略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之所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河带来的黄土养育了一代代人,更因为这里孕育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3300多年。本项目涉及的黄河流域四大古都城市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历史领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0.6%。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如何在城市改造、城市基本建设中有效地开展古代城市考古工作、有效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上述四大古都也不可避免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城市有机更新的现实需要。近期,四大古都都依据各个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特点及站位,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方案,这为城市考古工作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挑战。其中,西安提出要把西安打造 “丝路文化高地”和世界级古都品牌,包括“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实施历史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两轮驱动战略。洛阳定位于“三区一中心一枢纽”战略,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项目, “一区”即隋唐城宫城区,包括应天门、明堂、天堂、太极殿、九洲池等重要建筑遗址和宫城城墙、城门遗址等,占地约108万平方米;“一轴”即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包括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及南城墙等标志性建筑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郑州也提出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郑州商城遗址)文化旅游板块“两带一心”的战略布局,努力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金文化旅游廊道。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即通过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2、 项目成果主要创新点

古代城市特别是古代都城是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遗物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内涵最复杂、面临形势最严峻的遗址类型,因此,在考古学的基本技术方法基础上,如何不断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工作思路和理论,如何不断探寻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工作的有效实施方法,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全国考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黄河流域城市化进程中古代都城考古与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探索》项目将聚焦新时代新背景下的黄河流域四大古都,在及时归纳与总结城市考古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化加速进程下古代都城类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的模式,总结城市考古工作的思路和理念,探寻有效实际的工作方法,以期为推动中国城市考古学的持续良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有:

一、首次系统梳理黄河流域古代都城城市考古与保护成果

选题上首次将黄河流域四大古都城市——郑州、西安、洛阳、开封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这四座城市虽在考古与文化资源展示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这四座古都的研究往往单独以某一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较为孤立。本研究则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既展示优秀成果,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对以往大量的工作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

二、首次归纳总结城市考古与保护理念与方法

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古都城市以往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其特征并尝试探索普遍规律。这种宏观的把握与总结是以往相关研究未曾体现的。

三、城市考古工作流程的探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

城市考古周期长,遗迹面貌复杂,多学科参与度要求高,而当前我国的城市考古工作还相当缺乏系统具体的工作理念与方法指导,一些地方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思路较为局限,局面难以展开,也不利于城市历史面貌的揭示。本项目预期通过相关研究,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考古工作流程,以解决各地方城市考古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推动其良性发展,同时为国家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提供文化依据。

3、 项目完成情况

《黄河流域城市化进程中古代都城考古与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探索》是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

2021年3月批准立项,自筹经费总额为100万元,执行周期为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延期至2023年8月)。

项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战略要求,拟全面展示黄河流域古都城市考古与保护成果,系统总结黄河流域古都城市考古与保护理念方法,积极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对于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更新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有着现实意义。

自批准立项以来,项目组紧紧围绕立项任务书,针对具体考核指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发表了郑州商城、北宋东京城等古都的城市考古与保护成果、完成了包括州桥遗址本体保护方案在内的多个遗址本体保护预案。

2、项目组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方向聚焦于本项目所关注的时空范围。

3、通过举办“2021年中韩·韩中城市文化遗产的考古学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2021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2022中韩·韩中城市考古论坛”等学术交流会,加强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供提炼城市工作理念与方法。

4、围绕出版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著方面,积极收集相关材料,完成了黄河流域古代都城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领域状况,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重点探究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四个古都,项目组相关成员按时完成了四大古都城市考古与保护方面的成果梳理和汇总,通过对汇总资料的进一步比对分析,目前已形成专著的初稿,待专家组开会讨论审核后联系出版方进行出版。

4、 项目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21.1---2021.9)这一阶段也是项目的准备阶段,项目组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21.10---2022.6)这一阶段项目组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22.6---2022.12)这一阶段项目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结合实际,查验效果,并进行中期成果汇报。

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22.12---2023.7)这一阶段项目组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项自查会,申请项目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