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产 传承文脉——广州城市考古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概述
作者:基地广州工作站 发布日期:2024-07-16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揭开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后被列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1994年颁行的《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是全国最早的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2013年5月《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正式实施,率先地方立法形式推行“考古前置”工作机制改革, 通过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加强文物考古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城市考古和考古遗产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十年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对考古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结合不同情境探索文物合理利用路径形成了城市考古遗产的四种保护利用模式让文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

一、对特别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实施原址保护展示,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遗存的宣传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目前,广州地区已实施原址保护展示的重要考古遗存有10多处。其中,以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汉二陵、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莲花书院遗址的保护利用项目为典型代表。另外,近年发掘的陂头岭遗址、南石头监狱遗址也将原址保护利用。这些被原址保留的重要考古遗址,是广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直接物证,为现代化广州立了重要历史文化地标,成为名城广州的金色文化名片。

南越王墓发掘场景

南越王墓古墓保护区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南越文王墓。是广州最早实施原址保护并进行展示的考古遗址。鉴于其重大价值,发掘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墓室实施原址保护,并建设博物馆。1993年,博物馆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这也是全国范围最早在城市中心依托古墓葬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南越国宫署遗址。1997年发现曲流石渠后,广州市政府斥巨资从外商手中收回该地块,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1998年发布通告,划定南越国宫署遗址48000平方米的保护区。2000年试掘发现南越国宫殿基址后,又将原儿童公园搬迁,进行科学发掘和保护展示工作。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场景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

南越宫苑馆内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展示

南越国木构水闸发掘场景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原址保护现场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2000年发掘结束后,经协调,将遗址在原址保护并展示,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建筑内得到有效保护并对外开放的考古遗址。这是一项对商业建筑中的文物进行保护的尝试,创造性地解决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对国内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汉康陵发掘场景








南汉二陵博物馆康陵展区

南汉二陵。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2003-2004年发掘,为南汉高祖刘岩的康陵及其兄刘隐的德陵,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结束后在原址保护,并采用“馆+址”分隔模式,有效维护了考古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一块普通的城市绿地,蜕变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公共文化空间。2023年6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发掘场景

原址保护展示的千年古道遗址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2002年发掘。考古清理出自唐至民国不同时期的11层路面,表明北京路一直是广州城的核心区。发掘结束后,对保存最好的两段在原址保护并展示,其它部分回填。

莲花书院遗址发掘场景

莲花书院遗址保护展示现场

莲花书院遗址。2018年发掘。发掘结束后在原址保护展示,成为传承弘扬甘泉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对一些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重要考古遗迹,通过整体或部分移取至博物馆进行展示。已采用这种保护模式的考古遗存也有近10处。以宋代六脉渠遗址、农林上路南越国“人”字顶木椁墓、长塘街五代南汉城墙遗址、增城浮扶岭越人石子墓为典型代表。

长塘街五代南汉城墙遗址发掘场景

长塘街五代南汉城墙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厅展示

长塘街五代南汉城墙遗址。2007年发掘。墙体包边砖墙结砌精致,外侧还有河卵石铺砌的散水,长约4米、宽约2米,具有重要价值。发掘结束后,文物部门对该段城墙整取,2019年搬迁至南汉二陵博物馆进行展示。

图片1.png

增城浮扶岭越人石子墓发掘全景

增城浮扶岭越人石子墓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展示

增城浮扶岭越人石子墓。2010年发掘。该墓因埋藏浅,被晚期建筑和农田整改破坏,但墓底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石子面及椁板痕清晰可见。墓圹长10米,宽6米,墓道残长约5米,墓口到墓底最深0.8米,是目前所见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铺石子木椁墓。现已迁移至广州市增城博物馆进行展示。


三、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实施回填保护。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掘的一些重要遗址,由于地处马路下方,或与工程建设有较大冲突,经过多方协调,对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调整对考古遗址实施回填保护,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揭露出来进行展示。

人民医院宋明城墙遗址

(现已回填保护)

图片2.png

越秀北路宋代城墙角台遗址

(现已回填保护)

此外,对于规模较大、结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墓葬,经过协调,将随葬器物取出妥善保存,对墓室进行回填保护。

图片4.png

广州大学城山文头岗东汉砖室墓(现已回填保护)

图片3.png

市胸科医院“元嘉十七年”南朝砖室墓(现已回填保护)


四、对遗产价值没有达到原址保护展示标准且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古遗址、古墓葬,在进行抢救性发掘,做好考古资料记录后,对出土文物进行妥善保存,工地则交付建设施工。在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配合性或抢救性考古工作中,大量的普通房址、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虽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其规模不大,且受后期人类活动破坏,保存得不完整,实施原址保护的必要性不强,在客观上难以实施,而且其展示的可视性也相当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在对进行科学细致发掘,做好资料记录并对出土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后,将考古工地交付建设施工。从数量上说,采取这种保护方式的考古遗存占多数。


考古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埋在城市地下的各类遗存是本地人类活动历史和城市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深化城市考古与研究、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展陈宣传等工作开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共建“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双方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考古遗产发掘、保护、研究以及考古成果的传播与传承,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创文脉传承新高地,共书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揭牌仪式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