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是认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感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途径。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文物蕴藏十分丰富。上世纪70年代首次对北宋东京城外城进行了初步调查,1981年龙亭潘湖的发掘工作是第一次对开封城市地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开了开封城市考古的序幕。之后数年来在开封市城区地下考古发现了战国至清的多处古代城市遗迹,证实了开封古今叠压型城市的历史现象。
进入新时代以来,开封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先后发现了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重要城市考古遗址,深入发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1、 在城市考古中发现的重要遗址,对其进行原址原状的保护展示,原址原状保护能够确保遗址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避免在迁移或重建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信息丢失或失真。遵循最低程度干预原则,减少对遗址的人为改动,有助于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沧桑感。城市遗址展馆作为开封城市的文化名片,其保护展示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一)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
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上连接御道的正门,发掘工作从2012年持续至2018年,考古人员对顺天门遗址整体进行了详细调查勘探,并发掘了主城门区域,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城门、道路、洪水淤积层等重要遗存。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在2022年正式开始施工,现已经落成,有望在2024年底前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
顺天门遗址博物馆 | 主城门发掘区全景正射影像图(上为北) |
遗址出土迦陵频伽 | 顺天门城墙局部夯层及版筑痕迹 |
(二)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即汴州桥的简称,因其始建于唐代,正对汴州衙署而得名。五代建都开封以来称天汉桥,连接大内南门与内城南门,是御街轴线上的重要节点。2018年开始启动对州桥与汴河的遗址发掘工作,2021年发现北宋石雕瑞兽石壁,同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2023年3月,州桥及汴河遗址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之一。按照“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的发展思路,目前已经搭建临时展示用房5000平方米,州桥遗址博物馆已经由相关设计单位规划设计中。
州桥遗址展示棚 |
州桥遗址发掘现场 |
南岸石壁 |
(三)明清城墙西门古马道遗址
2000年开封市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文物部门在西门北侧马道的北部发现了三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马道。发现遗迹后即依靠开封城墙景区建设遗址展厅。
古马道展示厅 | 古马道数字化展示 |
二、针对于一些遗址范围较大、目前阶段进行原址保护展示条件不足的遗址,采取了原址回填保护措施,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为了使遗址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保护,其地块不再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待具备条件后再进行展示和利用。
(一)潘湖遗址
1981年,在潘湖的清淤工程中发现了明代周王府以及北宋东京大内的遗迹。开封宋城考古队在湖底部分区域进行试探性发掘,并在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探明了明代周王府的城墙遗迹与部分建筑遗迹。但在发掘尾声的8月汛期,由于连续降雨发生倒灌,为保证人身及文物安全只能草草回填并蓄水进行原址保护。
廊房基址TJ1局部 | MZ1基址 |
T46探方中MZ3基址 | T25中的MZ2 |
潘湖遗址现状照
(二)明周藩永宁郡王府遗址
2017年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永宁郡王府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郡王府遗址。在发掘完成后因遗址范围较大、探方较深,在雨季不宜露天保存,因此进行保护回填处理。现已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研究商讨,现将该地块进行保留并作为遗址展示用地。
发掘探方全景 | |
大门F9 | 前厅房F1与甬道 |
(三)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景龙门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门,处在内城重要节点之上。2023~2024年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景龙门遗址并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已清理发现唐至明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门、城墙、建筑、道路、水井、农田等遗存。2024年7月在发掘完成、提取遗物并采集信息后,因雨季将至缺乏妥善防汛措施,为保证遗址的完整性,将其进行保护性回填。
发掘探方正射平面图 | 宋代建筑遗址铺砖遗迹 |
景龙门建筑复原图 |
三、对于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中考古发现有大量的普通住宅、道路、灰坑遗迹,并未达到原址保护展示条件,在完成考古发掘、做好遗物提取和保护遗迹数字信息采集之后,该地块仍交予建设方进行城市建设。但在建设项目的落地过程中,需要根据已知情况,适当调整建筑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地下遗迹的完整性。此类文化遗存的保护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比是最大的。
(一)双龙巷明代建筑遗址。
2020-2022年,在配合城市更新建筑中考古发现了大片明代建筑遗迹,过程中清理发现明清时期各类遗存60余处,其建筑类型有公共建筑与民居建筑等多个类型,出土有大量青花瓷器、木质家具等遗物。考古发掘完成后,经过遗物提取、数字采集,地块已经交予建设方进行建设,其建筑设计中原定的地下空间也因地下遗存进行了修改。
2022年发掘区全景图 | 遗址内出土景德镇窑瓷器 |
双龙祠发掘区域正射影像 |
(二)迪臣·玺园小区琉璃窑址
2020年在配合龙亭湖周边玺园小区的建设中发现明晚期建筑基址6座,明代早期窑址4座。其位置处于明代周王府遵义门外,应为明代周王府中的一处建筑遗址,其早期地层中的琉璃窑址,应与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督建周王府有关。在考古发掘完成后,该片区域已经交予建设方进行建设。
发掘区内的琉璃窑址 | 发掘区航拍全景图 |
(三)黄河大街北宋东京外城南墙遗址
2023年在配合黄河大街南延下穿陇海铁路工程中,发掘出东京外城南墙的一段,发现宋代城墙、道路、水槽等遗迹,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防御体系、城墙营造工艺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在考古发掘完成之后,结合市政建设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在不影响文物本体的情况下满足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外城墙遗址探方全景 | 城墙剖面正射影像 |
2023年1月4日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开封工作站揭牌仪式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随着2016年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同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将北宋东京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开封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开封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对进一步加强北宋东京城及以开封为代表的黄泛区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开封城市考古从筚路蓝缕到如今东京城芳容初现,历经50余年的发展,见证了开封城市的兴衰变迁,守望着新时代开封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