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越古韵 守护水闸遗珍 ——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者:基地广州工作站 发布日期:2024-08-26


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概况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西汉南越国时期的一处完全由木构件组成的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传统核心区域北京路附近的光明广场负一层,周边有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等重要文物。水闸遗址于2000年发掘出土,是当时所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闸遗址,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建设,广州古代城市发展和水系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闸遗址位置

遗址区域现存面积800多平方米,距地表深约4米,其上还发现有东汉、晋、南朝、唐和宋等不同时代的文化层。水闸遗址平面呈“] [”形状,南北全长20.1米,由北自南依次由引水渠道、闸室和出水渠道组成,出水渠道的南部被一处东西向的东汉建筑基址所打破。闸室是水闸遗址3个遗迹中最重要的,由侧墙、闸门及闸槽、溢流堰及防渗墙体等组成。侧墙残高1.70米,其构筑方法是先竖一排宽0.2-0.3米的方形木桩,用榫卯嵌入枕木内,枕木长3.7米、宽0.37米,木桩外侧横叠三块大挡水板,板长3.25米,宽约0.6米。板外再填土夯实,形成低墙,使闸室侧墙固定。侧室两端翼墙呈“八”字形,也有夯土作护脚固定,使其与两岸岸坡平顺连接。如此,以方形木桩、挡板、夯土构成一个防渗的闸室。水闸的闸门位于闸室的中部,宽约5米,两侧方柱凿有凹槽,槽口宽10、深12厘米,用于插板闸水,出土时,底部尚存一块有子口的闸板,水闸使用时,子母口闸板相叠可利于吻合整体,可启可闭,可装可拆,这种控制水闸的汇流技术,在当时已是十分成熟高超。闸室底部用方木或圆木组成矩形框基座,以承托闸室。

水闸遗址正射影像图

1c932327-39b0-49ac-84c1-57dd65a3eab6.png

二、科学保护

(一)原址保护

遗址发现后,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多次莅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200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同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助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广东昆虫研究所对水闸遗址木质文物进行防虫防腐处理。2006年5月,补充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原址保护玻璃罩建成,同年文化遗产日完成回廊展示向公众开放。2009年6月,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保护总体规划(2007-2025)》公布实施,该规划涵盖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2010年至2016年,两次对水闸遗址进行白蚁防治工作(每次3年)。

(二)本体保护前期勘察

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水闸遗址在原址保护过程中出现了场地积水、土体遗存坍塌、木质文物饱水、盐析、开裂和糟朽等多种病害。

ea4a268a-b526-45ad-bfdb-db6582b21c51.png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保护工程立项批复,为详细了解水闸遗址的病害成因和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保护技术路线和方法,广州市文物局委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本体保护前期勘察项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进行了遗址三维信息数据采集、保存环境监测、地质环境勘察、病害调查、前期保护研究等多项内容,研究清楚了遗址病害机理,提出防治措施;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等多家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微生物研究、木质文物保护加固研究等多项课题。于2017年底完成了《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保护工程地质勘查与评价》《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监测研究分析报告》《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前期研究报告》等成果,并形成《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前期勘察成果和保护工程方案于2019年11月获广东省文物局批复同意。

ce6b7215-12f3-4b95-aed9-90de42bd8973.png

(三)保养维护

在本体保护工程未能实施前,根据《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提出的“制定遗址长久的保养维护制度,可按年度实施并进行评估,可为后续保养维护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文物局指导下,于2019-2023年分两期开展了水闸遗址的保养维护工作从微生物治理,土体表面积水治理、遗址内部光源改造等方面,对遗址抽排水设备维护及渗水分析、典型坍塌区域的病害情况进行跟踪。改善了遗址内局部微环境,为后期保护工程的开展积累了相关经验。其中第二期的保养维护还对周边廊道展览进行改造并编写了远期整体展览大纲编写等。


三、活化利用

(一)考古遗址与商场共生,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双赢。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原址保护和原貌展示,是由文物部门与建设单位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在大楼中间设计一个保留展示水闸遗址的中庭,原址展示水闸,周边作为陈列展示区,实现在公共商业建筑内有效保护考古遗址。这在当时是一项创造性的尝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对国内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开创性尝试,呼应了“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在共建中实现共享”的新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2000年光明广场文物保护设计方案中庭鸟瞰效果图

(二)系统阐释,优化展陈。

文物资源是公共资源,人民共享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自2007年6月开放以来,设施老化、展示效果陈旧、展览内容单一、展陈手法不丰富等问题愈显迫切,亟需优化。2023年,在广东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广州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周边廊道的展陈进行了优化提升,让藏在“深闺”的水闸遗址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这次展陈优化提升主要包括:更新地面、墙面、天花板等空间环境;重新设计照明灯光和展示灯光方案;统一规范展区内的标识;调整参观动线;深化展览内容,以图文、出土文物、视频动画等形式系统展示南越国木构水闸的发现、修建、使用、废弃、保护全过程以及广州城水系变迁,展现古代人们治水、用水的杰出智慧。

2024年优化后的水闸遗址周边廊道展示

(三)鼓励公众参与,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

位处历史城区核心的北京路、与公众生活关联紧密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更需要政府、专业人士与公众等各方利益的沟通与协调,使文化遗产不仅作为一个文化空间,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在遗址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基础上表达、沟通、维护自身利益需求的平台。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招募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特别是遗址周边的志愿者群体发挥责任担当,成为讲好南越水闸故事的“使者”,让文物保护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自觉。

南越国木构水闸志愿服务联合队

(四)当代诠释与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南越国木构水闸作为古代人们杰出智慧的代表,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印记,更激发了当代的无尽创作灵感。2024年,在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举办了两次主题创作展览,有遗址周边公众投稿的水闸、水文化主题作品展示,也有馆校合作课程成果“艺启千年——南越水闸立体形态创作展”的呈现,为文化遗产的诠释、保护和传承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推动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遗址周边公众基于水闸、水文化的创作展示

9286a129-388e-4a60-b359-56202841e22e.png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从2000年4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007年原址保护对外开放,到2024年1月完成周边廊道展示优化提升向公众开放,是文物、规划、国土与建设单位等多方协调和努力的结果,融合了广州市政府的关心重视,文物部门的坚守和保护,光明广场的日常管理,周边居民的理解支持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既充分体现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内涵,也是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互利共赢的典型案例。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