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二期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日期:2025-02-21

2022年6—11月,为配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门诊综合大楼基坑第一阶段)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施工建设范围进行了考古工作,实际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184处,出土陶水管、罐、器盖、执壶、碗、佛塔、瓦当、筒瓦、板瓦及光绪十一年捐款碑刻等重要文物336件(套)。

市一医院在广州古城位置示意图(红色圆圈)

市一医院改扩建项目考古发掘区域位置示意图


此次考古发现以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明清时期城壕护堤等遗存最为重要。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

整体为西南—东北向,平面呈长条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底部较平。揭露长29.5米。沟内西南段埋置陶管道,残长11.2米,陶管道为圆形,每截长约0.55米、直径0.2米,两两扣接而成,表面饰绳纹。最尾的陶管道底部有圆形小孔。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陶管道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陶管道(局部)


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揭露长23.4米、宽2.6-5.6米。东西向,西高东低,斜边向下内收,弧底。沟内中西部有大量白色圆形贝壳堆积,贝壳表面光滑,应经过人为加工,厚约0.1-0.3厘米。出土执壶、熏炉盖、陶佛塔、瓷碗、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

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清代埠头

位于发掘区南部,由石护坡和埠头构成。石护坡分为两级:一级护坡位于北部,已揭露长度为25.5米,呈东西向。上部受到破坏,残余部分的石块大小不等、散乱分布;下部使用长条石块砌筑,南部侧立面修筑平齐。残高0.8-1.2米。二级护坡位于一级护坡南部以下,已揭露长度为20米,东西向。以石块顺砌,排布较整齐。

埠头位于石护坡以西,依护坡向南修筑。东西向,长条石板铺就,路面整体西高东低,呈斜坡状。埠头中部偏东处立1块募捐碑,初步推断为修建埠头时所设。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

清代埠头


出土遗物

西汉卷云纹瓦当

西汉陶罐

晚唐五代青釉佛塔模型

晚唐五代莲花纹瓦当

宋代褐彩花卉纹瓷执壶

宋代青白瓷粉盒

清代瓷挂炉

清代青花瓷杯


小结

本次发掘的地点历史上一直处于广州城西北郊区,距离古代广州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带)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本次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南越国排水沟、水井是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建筑和生活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南朝、唐至五代的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大量的经过人工加工的贝壳堆积,在广州考古为首次发现,很可能与建筑有关。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进一步确认了明清广州城的西北界。本次考古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广州城市考古材料,对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和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城市考古与保护基地广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