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三期考古发掘收获
作者:基地广州工作站 发布日期:2025-02-28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为配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门诊综合大楼基坑第三阶段场地)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施工建设范围进行了考古工作,完成发掘面积1450平方米,清理西汉南越国至宋代各时期遗迹468处。本次发掘区位于2022年第二期发掘区的北部与西部区域。

市一医院在清代广州府位置示意图(红色圆圈)

市一医院改扩建项目三期航拍全景


地层堆积

发掘区原为山岗,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地层较厚,堆积最深距现地表约4米,自上而下包括近现代、宋代、唐代、南朝、西汉等时期文化层。西部地层堆积较薄,部分区域受到后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中间区域清表后出露生土。

发掘区东部T0405北壁地层


生活类遗迹

本次工作清理生活类遗迹427处,主要有灰坑、柱洞、井、沟、墙等。现择各时期重要遗迹简介如下:

(一)西汉南越国时期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G4近南北向,南、北两端皆被打破。平面为长条形,断面为“凹”字形,直壁、平底。残长5.79米。沟内置陶管道,由多个绳纹黄陶、灰陶半圆形筒瓦两两相扣而成。

排水沟G4

灰坑H33开口呈不规则形,斜壁、圜底,残长1.9、残宽0.9、深0.9米。出土大量绳纹筒瓦、板瓦残片及陶罐口沿、腹片等。

灰坑H33及出土陶片、瓦片

灰沟G25近西东向,平面长条形,斜壁、平底,呈西高东低倾斜状。残长约14.5、残宽0.23-1.8米。出土陶罐、绳纹瓦等。

汉代G25、南朝G21、唐至五代G1灰沟

(二)南朝时期

南朝时期灰沟G21近西东向,平面为长条形,斜壁、斜平底,底部西高东低。残长约14.7、残宽1.68-2.36米。出土陶网坠、莲花纹瓦当、板瓦、筒瓦等。

灰沟G21出土莲花纹瓦当、筒瓦

(三)唐至五代时期

唐至五代时期灰沟G1西东向,西高东低,斜壁内收,斜平底。残长约22.7、残宽0.26-4.9米。沟内填土分为两层,出土青釉罐、釉陶佛塔、莲花纹瓦当等。

灰沟G1出土莲花纹瓦当、青釉佛塔模型

灰坑H101平面不规则,斜壁内收,圜底。长径3.8、宽3、深1.1米,填土分为两层,出土陶盆、瓷碗、瓦当、筒瓦、滴水瓦、铜钱等。

灰坑H101

灰坑H101出土带筒莲花纹瓦当


(四)宋代时期

灰坑H127平面呈圆角方形,斜壁,底不平。长径6.1、宽4.6、深1.7米,填土分为三层:①层为贝壳层,②层为深青灰色土,③层为灰褐色土。出土器盖、灯盏、碗、纺轮、釉陶佛塔、盘、执壶、铅钱等。

灰坑H127

灰坑H127出土执壶


井J19与J1保存相对较好。J19为砖构井,平面近圆形,直径约1米,出土瓷盏、铜钱等。J1为石构井,东北部被现代建筑基础打破。井圈以条石砌筑,平面呈方形。出土陶罐、陶器盖等。

井J19

井J1


墓葬

本次清理墓葬40座,现择各时期代表性墓葬介绍如下:

(一)西汉南越国时期

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设生土二层台。人骨皆腐朽无存。出土盒、三足盒、罐、三足罐、鼎、碗、瓿等陶器。

西汉南越国M32

西汉南越国M11


(二)东汉时期

东汉墓葬6座,分为土坑墓与砖室墓。M13规模较大,为带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椁室总长4.02、宽1.68米,分为前室与后室,后室设南北双棺。出土陶罐、陶盆、陶囷、陶卮、陶屋、陶井、陶灶、铜镜、铜簪、铜钱、黛砚、串饰等各类文物38件(套)。M9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砖室墓,长4.3、宽1.35-1.45米。出土器物陶罐、铜带钩、铜镜、铜钱、铜印等遗物。

东汉M13

东汉M9


(三)南朝末至隋代时期

南朝至隋代墓葬25座,分为土坑墓与砖室墓,绝大多数墓葬规模较小。M24为带墓道长方形券顶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与墓室组成。墓内残存部分人骨,保存较差,为仰身直肢葬。葬具已腐朽,仅余棺钉。出土六系罐、盘口壶、盏托、碗、碟、盂、砚台等青釉瓷器及铜镜等文物13件(套)。

南朝末至隋代M24

M24出土器物


(四)唐代时期

唐代墓葬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较少。

唐代M24

唐代M25


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陶罐、陶鼎、陶瓦当、陶滴水、釉陶佛塔、青瓷碗、铜镜、砚石、滑石炉、铜钱、铅钱、珠饰等各类文物578件(套)。

西汉南越国地砖

东汉珠饰

南朝青釉点褐彩瓷碟

南朝末至隋代青釉六系罐

唐至五代釉陶佛塔模型

五代至宋代陶炉

宋代青白瓷碗

宋代陶杯


小结

本次考古发现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本次考古发现的西汉南越国至唐宋时期的排水沟、水井、灰坑、灰沟等生活遗迹,出土的南越国时期陶瓦、铺地砖,大量的南朝、唐至五代时期的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结合发现的一批西汉至隋唐时期墓葬,说明遗址性质随时代变迁,在墓地与生活居址间多次转变。

清《南海县志》刊《县志附省全图》(本院重绘)局部

(红色圆圈为市一医院用地范围示意)

清光绪十一年募捐碑刻拓片

经查清代《南海县志》所刊《县志附省全图》,市一医院用地附近历史上曾存在一处“高岗医灵庙”,与2022年第二期考古工作发现的“清光绪十一年募捐碑刻”所载“高岗医灵庙”相互印证。综合古舆图、文献与考古成果,发掘区西部原为名曰“高岗”的小山岗,与本次考古发现发掘区内地势西高东低的情况相吻合,为进一步揭示广州古城西北角地形地貌、湖泊水系、城墙城壕之间关系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实证资料,对研究古代广州城市发展历程、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城市考古与保护基地广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