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意见》强调了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更新的八大工作任务,为城市更新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一高屋建瓴的文件不仅精准把握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而且科学明确了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意见》一经发布,在社会多个领域引起了学习和研讨热潮,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了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之中,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城市更新中城市考古的定位
《意见》在对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结构优化、经济业态、体制机制、城市功能等重要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外,突出强调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生态建设的要求,“文脉赓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风貌特色彰显”“人居环境改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空间”等词语频繁出现。更是在八项主要任务中单独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列出,表明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体现于城市更新行动的方方面面,与其他重要任务形成了紧密联系,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最集中的载体,特别是具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古今叠压型城市,如西安、洛阳、南京、郑州等,均是地理位置、环境优越,自古以来人口密集、文明昌盛之地,共同构成了连绵不断的中华历史文脉。所以,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着重强调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并保留了一大批古今叠压型城市。
在我国的大量古今叠压型城市中,塔阁、民居、城墙等地表文化遗存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多重影响,保存情况复杂,历史文化信息对城市文脉的系统性、整体性认知支撑度有限,在城市文脉赓续方面存在单一性。但是,这些地上遗存的地下和城市大面积区域地下均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有层次、完整的历史堆积,科学的城市考古与保护能够揭露真实的城市演变脉络,通过遗址、遗迹、遗物等直观地给社会提供认识城市历史文化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古实证,与地上文化遗存形成了全面的互证互补,极大地延伸了城市的历史厚度,增强了地区的文化信度。
故而,在城市更新行动过程中,在注重地表遗存保护利用的同时,更应高度关注对地下文化遗存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通过城市考古的揭露、研究、保护、阐释、展示利用,以真实、延续的城市历史文化彰显现今和未来城市发展的独特风貌,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考古的社会价值,建设群众身边的文化公园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和生态景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名片,深化文旅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赓续城市文脉,增强社会公众的城市和历史文化认同感,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案例引述
在城市文脉赓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风貌特色彰显等城市更新行动中,地上和地下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延伸城市历史、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推进文旅产业升级等带来强劲动力。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各地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梳理城市历史文化、赓续城市文脉、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本体与新媒体展示的融合
洛阳洛邑古城周边的汉服体验店
洛阳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在洛阳城市更新的发展大局中将城市考古与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与转化利用等紧密连接,以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七天建筑”为主线,在推进天堂明堂、应天门、天津桥、定鼎门、含嘉仓、回洛仓、金元洛阳城等重要遗存的城市考古,同时对考古遗址进行有效的现场保护。在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址场馆展示,形成了良好的隋唐洛阳城历史文化展示效果,更打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文化资源核心。基于以上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城市考古重大发现,洛阳不仅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提升了公众的精神文化享受,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文创、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汉服体验更是成为了热门“网红”活动,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更是赓续了新时代洛阳城市更新的文脉,创造了洛阳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
西安安仁坊遗址展示馆与小雁塔历史文化区
西安小雁塔(安仁坊遗址)历史文化片区城市公共广场
居民在安仁坊遗址展馆外的城市公共文化广场游憩
相较之下,西安的城市更新走在较为领先的位置,基于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数年来,围绕回民街、钟鼓楼、城墙沿线、大雁塔等历史文化资源片区推进了一系列的更新活动,取得了优异成果。同时,在城区的多个位置进行了城市考古工作,揭露了西市、大明宫、含光门等唐长安城重要遗址,并依此建设了大唐西市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含光门博物馆,极大地支撑了西安城市更新,也对文旅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公共空间景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近年来,西安推进了小雁塔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经过对小雁塔周边的城市考古工作,揭露了唐代安仁坊遗址,包含宅邸、夯土、车辙、瓦砾等重要遗存现象。依托安仁坊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结合小雁塔周边和西安古城整体的历史风貌要求,建设了具有独特文化艺术特征的展示馆和公共文化广场,整体打造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该文化片区通过古建筑、考古遗址、场馆、剧场、文化雕塑等多种形式,跳脱了博物馆式的封闭叙事,形成了封闭场馆与开放空间的场景结合,以及遗址本体的物质和历史文化的非物质融合阐释,清晰自然地向公众展示了唐代长安城市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市井烟火,将考古遗址“焕活”赋能,使其转化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城市考古遗址“活”在现代人民的日常生活里,实现了古今同频脉动。
北京、广州、杭州、成都、郑州、开封、绍兴、邓州等古都名城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均取得了优秀成果,部分城市考古成果成功论证了城市的始建年代和形制格局,为城市的寻根溯源提供了不可质疑的考古实证。伴随着现场保护和展示利用,以及新媒体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遗迹和出土遗物,既是认知古代城市的考古实证,给社会公众认识城市演变和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窗口”,更是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城市创意产业、旅游和服务业、城市名片塑造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更新具有强大助力。
广州城市中心的南越王博物院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隅
邓州古城依托宋金古街遗址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
小结
综上而言,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更新行动中的重要一环,不是城市更新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深厚文化资源属性和广泛社会价值的文化事业,应该统筹纳入城市更新的大局之中,贯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形成文化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等多元一体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和模式。
《意见》的出台为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引领,使相关机构和广大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到了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明确了这一文化事业的重要社会意义;同时,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多项要求也给城市考古与保护的工作方向、社会价值发挥提出了要求,城市考古与保护应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城市更新的发展大局,与城市建设、老城改造、社区建设、生态系统修复、完善城市功能等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的发展机制,助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